消费者数据平台
消费者运营
营销自动化平台
企业微信SCRM
全场景零售交易
渠道管控及交易
全渠道运营
全渠道在线客服
热线客服
AI客服
智能工单
供应链智能
营销智能
超级会员中心
门店营销助手
消费者运营平台
点单小程序
商城小程序
全渠道交易平台
数据分析平台
自助分析BI
标签平台
8大基础能力中心
24大业务能力中心
主题域模型
标签模型
算法模型
低代码应用开发
中台控制器
能力图谱
大数据应用开发
大数据研发
标签工厂
数据资产管理
自助分析
敏捷协作
代码托管
自动化测试
运维监控
能力中心
业务中心
组件、功能包
应用生态
报告下载
行业洞察
产品热点
市场活动
数创会
数字化专题
企业动态
专家智库
关于我们
合作伙伴
加入我们
关于云徙
ABOUT US
发布日期:2020-06-02 来源:IT168
为了响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业务要快速迭代。IT正在向云原生架构转型,解放架构自由度,最大化业务敏捷性,解耦合、敏捷开发、快速部署是当下企业的追求,可以消除研发与运维之间鸿沟的DevOps(研发运维)也逐渐被广泛接受。
什么是DevOps?字面意思是开发(Dev)与运维(Ops)的组合,云徙科技i-DP(i-DevOps Platform)产品总监周磊在之后加了问号,“加问号的意思,就是从开发到运维侧,还会存在更特殊的流程,比如说开发肯定有测试,未来还会有比较流行的AIOps。”
那么面世十多年的DevOps为什么这几年开始火热并被广泛接受?未来运维与研发将是怎样的关系?基于中台实践的DevOps平台有何不同?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对于DevOps的需求有怎样的差异?带着这些疑问IT168采访了周磊。
未来运维会越来越少
2008年,Andrew Shafer和Patrick Debois在演讲讨论如何将敏捷原则应用于IT业务时,创造了“DevOps”一词形容其对敏捷基础架构管理的构想,而新的开发方式落地还需要时间。
传统开发模式开发、测试、运维之间割裂,开发和运维也被视为一对冤家,开发有自己的一套工具与开发理念,希望随需变化,而运维求稳,这种割裂的开发模式无法及时响应业务快速迭代的需求。2014年左右DevOps开始在国内受到关注,近几年容器、微服务的发展促进DevOps进一步落地。有了容器、微服务架构支撑,可以把原来开发和运维两件非常割裂的事情进行DevOps一体化,开发人员决定部署结构,提高对业务的响应支持速度。
而根据IDC的数据,2017年全球DevOps投入达到38.9亿美元,呈上升趋势。
周磊认为DevOps就是为了解决开发、测试、运维,包括把项目管理、项目经理各个角色全部串联起来,解决所有人员在整个项目研发流程中的沟通障碍。类似于人类从猿人到智能人的进化,DevOps的发展也是从最开始瀑布模型到敏捷,再到精益,再到持续集成,持续交付,持续部署。
2016年成立的云徙科技是一家中台服务商,随着业务的发展,内部对于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的研发、迭代有了更高的需求,与此同时在服务客户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除了双中台外也需要一个统一的研发平台规范流程提高效率,在内外需求驱动之下云徙科技基于DevOps理念和自身中台实践打造了i-DP云原生数字化技术服务平台。
i-DP作为统一的研发服务平台,打通不同角色系统建设者之间的任务协同,并将重复的事情尽可能用自动化脚本或者软件实现。据悉,i-DP主要基于开源生态系统打造,使用Kubernetes容器编排和管理能力,整合敏捷理念、DevOps工具链等,集成知识管理、敏捷管理、应用管理、开发流水线、部署流水线、测试管理等工具集,让IT更好地去服务于业务,加速数字化转型。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云徙内部,云徙科技i-DP产品总监周磊对2018年i-DP第一次大版本升级记忆犹新,如果i-DP出现问题,对于云徙内部产品研发项目以及正在推进的交付的项目都会有巨大的影响,会导致无法提交代码、无法部署应用、无法联调测试、无法定位问题等等。为了减少对整体研发进度也影响,团队晚上10点开始进行平台升级,因为涉及到较多的服务,至凌晨3、4点才顺利完成第一次大版本的升级以及系统和数据的验证。第一次大规模升级也给团队积累了经验,收获很多。
效果显著,以往交付项目都需要一个专门的运维或者多个运维支撑,i-DP上线后打包、编译可以实现自动化,研发经理、测试经理无需写脚本做复杂的操作通过在平台上简单操作即可完成部署。运维从一些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把精力放在更复杂的生产环境中。
有人讨论企业的研发和运维人员的比例是6:4 好还是9:1好,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看,“(未来)肯定是运维越来越少,DevOps就是为了把开发、测试和运维之间的鸿沟减少,很多由运维做的事情可以直接由研发同学直接去操作。”周磊说,目前云徙的研发与运维比例远超9:1.
i-DP是基于中台实践的云原生研发管理平台,2018年云栖大会,云徙科技推出了包括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在内的数字双中台2.0;今年2019年云栖大会,全新发布数字中台3.0,3.0整合强大的技术底座,包含i-DP以及X系列研发管理工具,实现企业营销数字化平台的建设、管理和可运营;3.0版本强化了企业用户的直接使用体验,可以很容易地上手一个成熟的中台系统,同时强化的运营能力让企业业务前端可以更好的创新创收,而中台自身也可以不断适应新需求、新变化而无需重建。
传统企业更多关注业务流程
云徙科技的客户大多是传统企业,周磊介绍大部分传统企业更关注业务流程,而自身的研发管控体系不太标准,遗留系统多而复杂,很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都是从一个业务点出发逐步进行。比如新零售营销新业务会做微服务改造,使用i-DP管控其研发、测试、部署等会比较顺利快速。
不同行业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比如汽车行业对使用新技术、开源技术改造旧系统更积极一些,地产行业可能会担心Docker、K8s等开源技术性能不稳定,相对更谨慎。而除了技术稳定性的担忧,有的企业也担心其开发人员接受新的技术的能力,或者受限于IT团队人员不足不会轻易尝试新技术而更寻求稳定。
周磊介绍i-DP虽然是基于开源产品打造的云原生管理平台,但是在中间层和上层做了很多特性优化,而且针对遗留系统复杂并且较为谨慎的传统企业,提供应用的多种部署选择,支持云化部署和传统部署模式,可以对其遗留系统进行平滑改造。不过周磊还是建议客户使用面向未来的云端互联网架构,云化和容器化都是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毕竟技术支持业务,所以技术还是要往前走。”
根据IDC FutureScapes预测,到2023年,传统应用程序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新的开放将促使30%的生产应用为原生应用,利用微服务、容器和动态编排。企业也会从技术、成本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据悉,目前i-DP在可视化、基于角色的个性推荐方面正在积极探索,提供了 xMaker 企业开发者工具,包括可视化的业务模板工具、代码生产线可视化等。通常项目经理关注项目进度以及人员风险,开发经理关注代码提交情况,测试经理关注软件质量等,i-DP目前支持通过手动操作调整视图,未来也会支持自动生成针对不同角色的报表,此外在运维智能预警等方面也在尝试。这是一个不断迭代演进的过程。
DevOps 实践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计划、编码、构建、测试、发布、部署、操作、监控,再回到计划,是一个循环。市场上DevOps 管理平台也有不少,周磊介绍基本的功能大体相同,大家在很多细微处做差异化竞争。i-DP与云徙自身双中台彼此促进,在不断打磨产品的同时也逐渐完善研发管控流程和改造的方法论,未来i-DP将会作为技术底座的一部分对外输出。
总体来看传统企业更看重业务,会偏向于应用业务中台、数据中台,目前对技术底座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而对互联网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对前端、后端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可能不需要整个技术平台,需要i-DP作为DevOps平台来帮助他们来完善管控研发体系。”周磊认为随着研发体系成熟和流程的规范,对于研发部署业务中台、数据中台以及后面的AI中台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基础。
"从云徙的角度来看,不管是i-DP还是技术平台,都是为了打造符合企业需求的产品,以获得更强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的。”
云徙创始人包志刚曾在不同场合重申过一个观点,未来,企业两大核心能力是构建数字化平台的能力和平台之上的运营能力,i-DP的产品逻辑与云徙战略也是一脉相承。i-DP能将云徙沉淀下来的技术能力赋能给企业,让企业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时候,不管是新的业务应用也好,还是能力的扩展也好,对于整个体系的运作有一套流程化的工具来支撑。
在数字化转型2.0时代,敏捷开发、持续迭代支持业务已是常态,业务、数据、研发正在不断走向一体化联动协同发展之路,怎么应用DevOps如何微服务改造还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而定。